北京科创鼎新真空技术有限公司

辽宁国产氦质谱检漏仪定做品牌企业【科创真空】

2021-06-21







氦质谱检漏仪的应用拓展

氦质谱检漏仪的应用已从科学院、大专院校、实验室及少数科研机构走向工矿企业,甚至乡镇企业、个体企业,可以说应用领域极其宽广。

航空航天高科技工业

1)例如火箭发动机及姿态发动机,过去是打压刷肥皂水检漏,现在重新改进工艺用氦质谱检漏仪检漏,采用正压吸枪与氦罩法结合,使检漏灵敏度大大提高,从而保证了发动机质量。火箭箭体的检漏采用正压吸枪、氦罩法、累集法等几种方法的结合。为工厂作业人员的安全以及环境保护,氦质谱检漏仪成为化工管道检漏的不二的选择。由于检漏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检漏灵敏度,弥补了吸入法检漏时仪器灵敏度低的不足。

2)KM6空间环模装置设备庞大,主真空室直径12m、高22m,另外有辅助真空室和载人舱等。容积3500m3,分系统多,结构复杂,各种接口焊缝相加有几千米长,采用氦质谱检漏仪负压检漏,每条焊缝由检漏盒密封,配以铺助抽气系统将盒内抽低真空后,充入一定压力氦气,关闭预抽阀,开启检漏阀。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氦质谱检漏仪的操作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由于盒内氦浓度较高,相对检漏仪又有一定压力,因此有效提高了检漏灵敏度。

3)航天工业中,卫1星、各类阀门、电子元器件,传感器等等都在广泛应用氦质谱检漏仪及其检漏技术。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您可拨打图片上的电话进行咨询,科创真空竭诚为您服务!









氦质谱检漏的成本控制

氦质谱检漏相对于其他的检漏方法,因使用抽真空机组及高纯氦气其经济成本居高不下。笔者在生产制造检测中摸索出一整套减少检测费用的方法,使氦质谱检漏具备了在板翅式换热器生产中大规模使用的可能。

检漏口真空度的控制

根据NB/T 47006 铝制板翅式热交换器中A.5 氦质谱检漏和JB/T 7261 铝制板翅式热换器中漏率要求,检漏口真空度一般要求为:1.33Pa。

在设计图样及供货合同中对检漏口真空度有明确要求的,按照其要求的检漏口真空度进行检测;如果没有要求,根据大量的检测经验,将检漏口真空度控制在1.0Pa-15Pa,这样的一个检漏口真空度并没有降低检测的准确性,但其抽真空所需的电费能减少20%-50%。氦质谱检漏法利用氦气作为示踪气体可准确定位,定量漏点,替代传统泡沫检漏和压差检漏,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光无源器件的检漏。










工件干湿度的控制

对一批同尺寸规格的4 台的板翅式换热器进行氦质谱检漏时,检测各出工件通道的湿度,做了记录,然后挑出2 台进行烘干和氮气置换,然后对所有工件通道进行抽真空。进行对比后发现,达到同样的真空度,没有进行烘干和氮气置换的工件其花费的时间增加40%-60%。或使用浓度不低于5~10%的氦气混合气体,使用完后,可直接向大气中排放,要注意周围环境中的氦气的浓度,注意周围环境中空气的流动情况,因为这会影响到吸枪法的检测精度。

想了解更多产品信息您可拨打图片上的电话进行咨询!









氦质谱检漏仪应用于化工管道检漏

化学气体大部分为有毒气体,对人体造成很大的伤害,甚至会出现停止呼吸而。化学气体泄漏事故不仅给公司造成巨额损失,而且给周边村民造成伤害,生态环境也会遭到严重受损。为了避免事故的发生,化工厂商在投建厂房时就应该对化学管道和设备做气密检漏并且后期生产中也需要定期检漏。氦质谱检漏仪待机时电离室真空度保持在≤3x10-2Pa,灯丝不易被氧化脆断。常用的传统气体管道检漏方法,如气泡法和肥皂法在化工厂等有害气体的管道检漏不实用,检测到微漏的氦质谱检漏仪成为了化工厂安全生产作业的保障。

氦质谱检漏仪是用示踪气体氦气的专门用于检漏的仪器,它性能稳定,灵敏度高,是真空检漏技术中较成熟的设备,使用比较普遍的检漏仪。为工厂作业人员的安全以及环境保护,氦质谱检漏仪成为化工管道检漏的不二的选择。

氦质谱检漏仪在管道检测方面有两种检测方法,负压法和正压法,一般化工管道采用的是负压法。负压法就是常说的抽真空,这是氦质谱检漏仪常用的检漏方法。检漏的方式是:链接被检化工管道和真空泵组以及氦质谱检漏仪,用真空泵组把管道抽真空,达到一定真空度。使用氦气喷枪在管道密封接头,焊缝处喷氦,如果被检管道某处有泄漏,当氦喷到漏孔上时,氦气会立刻被吸入到真空系统,从而扩散到质谱室内,氦质谱检漏仪感应到氦就会立刻有响应。当在清洁、纯净空气中报警或不稳定时,应更换探头,具体探头步骤是如下:(1)确认本仪器处于关闭状态(2)逆时针旋下旧探头(3)顺时针旋上包装箱中提供的备用探头。从而达到了检漏的结果。氦气是较轻的惰性气体,在喷出时会自动上升,为了准确找到漏孔位置喷氦,使用此方法时喷氦自上而下,由近至远(相对检漏仪的位置),这是因为在下方时有可能被上方漏孔吸入;漏孔距离质谱室的距离检漏仪反应时间也不同,所以喷氦气应先从靠近检漏仪的一侧开始由近至远进行。